2025年05月23日
第03版:综合

15平方米小店成了居民们的“暖心驿站”

——中关村街道科春社区“小杨家电维修”承载浓浓邻里情

在中关村街道科春社区,有一家名为“小杨家电维修”的小店。老板杨久红与妻子段小芳来自湖北,30年来,夫妻俩主动参与社区义务维修、积极帮助社区孤寡老人,成为居民最信赖的“紧急联系人”。他们以店为圆心,以爱为半径,勾勒出社区里动人的互助图景。

□本报记者 高玉超

早上9点不到,中关村街道科春社区里一个不起眼的小门脸前站着几位聊天的居民,有的拎着电蒸锅、有的拿着吹风机,等待着15平方米的“小杨家电维修”店开门。

“杨师傅,我的吹风机用着用着突然冒火星了。”“小杨,我家电蒸锅又罢工了。”见到维修店杨久红夫妇的身影,街坊们立马说起了自家电器的“毛病”。

藏在老物件里的“双向奔赴”

1994年7月,来自湖北的杨久红和妻子段小芳在科春社区支起修理摊。三十多年来,夫妻俩一直为街坊邻居们的各类家电故障“问诊”。

“您看这台老机器,类似皮带这样的老配件并不好找。”在小店里,杨久红熟练地打开一台收录机后盖,发现收录机不响是因为里面的皮带松了。现在这种皮带很难配,幸好夫妻俩之前囤了不少旧零件,其中就有这种收录机专用的皮带。

“都是老客户,他家有什么坏了的电器都会找我修,所以修这件老物件,我们就没要钱。”杨久红和记者聊着。

“曾经也想过转行,家电维修这行真的不挣钱。”面对零件成本高、维修定价低,杨久红坦言道。但望着工作台边那些被他和妻子修好的老物件,杨久红的手顿了顿说:“可每次看到老邻居们抱着旧家电来找我,心就软了。”

从20公里外的西三旗专程送来维修的结婚纪念收录机、带着岁月包浆的电饭煲……店里的每一件旧物都藏着街坊们的故事。“他们不是单纯来修家电,是把信任交给我们。”段小芳边整理囤放老零件的抽屉边笑着说,“舍不得啊,这些老街坊就是我们坚持的理由,而且他们对我们也很好。有一次老家来亲戚,没地方住,小区的一个阿姨硬是让我们住她家,她自己搬去了女儿家住。真的特别感动。”

“我就是会点儿手艺,能帮到大家就觉得特别踏实。看着街坊邻居们用上修好的家电,比自己赚钱还开心!”说着,杨久红又低头忙活起来。

用手艺与耐心编织社区温暖网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对夫妻还是社区智慧养老互助社的“编外队员”。“杨师傅,我家这电饭煲煮不熟饭,您快给瞧瞧!”“小段,我收音机没声儿了,还能修吗?”在各类志愿活动市集上,杨久红和段小芳的维修摊位总是最热闹的。

其实这场持续三十多年的“缘分”,始于一次偶然的社区活动。夫妻俩回忆说:“当时看到街坊邻居们抱着需要维修的家电四处寻找维修店时,我们就想,自己有手艺,为啥不帮大家一把。”于是“小杨家电维修”店就成了便民维修点。不止于此,“小杨家电维修”店还是社区老人的“数字课堂”。常有银发老人拿着手机来找杨久红和段小芳,问他们如何解决一些手机常见问题。

“小段,我视频通话又连不上了,能不能再教教我?”见有人推门进来,正在焊接电路板的段小芳立刻放下电烙铁,用围兜擦了擦手,笑着给老人让座说:“张阿姨您坐好,这次咱们边学边录视频,下次忘了随时能看!”说完,段小芳从解锁屏幕开始,把“点击微信、打开对话框、按这个小摄像机”的步骤重复了三遍。

此时,隔壁桌的杨久红也没闲着,正帮独居的陈爷爷清理手机缓存。“您看这个红点是提醒更新,点这里就能关掉,不会误触到其它地方。”说话间,杨久红顺手把老人常用的APP整理到首屏,字体调到最大号。

“哎呀,这东西太复杂了,我老是记不住。”张阿姨皱着眉,有些沮丧。“没事儿,咱们多练几次,肯定能学会。再说您不会就随时过来呀,我们天天在!”段小芳耐心地说。

居民最信任的“紧急联系人”

“小杨两口子啊,真是我们社区的暖心人。”提起杨久红和段小芳,送电器来维修的居民陈女士竖起大拇指,语气里满是感激,“谁家老人独自在家出点状况,打个电话,他们撂下手头的事就往人家里跑!”

“有一次我家老人摔了一跤,当时我们在外地急得团团转,第一个念头就是找小杨!”陈女士充满感激地回忆说,“电话打过去,夫妻二人立即赶到我家,又是查看伤势,又是联系医院,像亲人一样上心。”

正聊着,段小芳告诉记者,自己要给院里的一位老人去做饭了。“最开始说好了,每周两晚帮阿姨搞卫生、洗衣服,不收钱。”回忆起之前的约定,段小芳笑着说,“她家孩子都特别忙,平时顾不上家里。我寻思着晚上有空,就帮个忙。”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刚开始老人一人在家,常常对着空荡荡的屋子发呆。段小芳得知这一情况后,每次上门,除了打扫家务,还会陪老人唠家常,讲讲社区里的新鲜事。渐渐地,老人把这个热心的邻居当成了家人。

如今,老人逢人就夸:“小段哪里是帮忙,分明是老天爷送给我的贴心闺女!”这份双向的牵挂,让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成了彼此最温暖的依靠。

这样的故事在科春社区里数不胜数。半夜送突发疾病的独居老人急诊,暴雨天帮老人取药,日常为老人修门铃、调电视、换灯泡……现在大家遇到困难,第一反应就是“给小杨夫妇打电话!”15平方米的小店,成为街坊邻里的“暖心驿站”,装得下囤满老零件的铁盒,也盛得下整个社区的冷暖,更是见证了杨久红和段小芳夫妻最动人的坚守。

2025-05-23 ——中关村街道科春社区“小杨家电维修”承载浓浓邻里情 6 6 海淀报 c55708.html 1 15平方米小店成了居民们的“暖心驿站”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