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萌/文 修雨辰/摄
深邃的星空图前,卫星轨迹如光带划过巨幕。这里,无形的“生命线”正实时牵动苍穹——卫星测运控系统,一端系着巡天的遥感卫星,一端连着地面指挥中枢,精准传递着遥测、遥控与追踪信号。
屏幕的微光映照着中国四维测运控大厅里一张张年轻专注的脸庞。键盘轻响,指令穿梭,党旗下,这支平均年龄不足35岁、硕士占比95%的党员先锋队,正日夜守护着卫星的“生命线”,他们以智慧编织航天梦想,以担当丈量浩瀚星途。
党旗领航,从“零基础”到铸就“生命线”
2017年,我国商业遥感卫星应用产业迅猛发展,市场对数据精度、规模、时效的要求不断攀升,卫星测运控领域却几近“白手起家”。挑战迫在眉睫!一道紧急集结令在中国四维发出。关键时刻,公司党委毅然决定面向党员“揭榜挂帅”,将战斗堡垒牢牢筑在攻关最前沿。于是,一支以“90后”青年党员为骨干尖刀的中国四维测运控团队党员先锋队在党旗下成立,肩负起开拓星途、守护“生命线”的重任。
“当时我们基本是摸着石头过河,但党旗给了我们方向。”党支部书记齐怀川的感慨,道出了攻坚起步时的艰辛。面对空白领域,先锋队激发奋斗精神,在充分调研国内外同行先进经验基础上,经过组织内激烈充分的讨论,提出了“要从订单任务场景归类出发,研究分解各类卫星的使用约束特性,以实现多星联合过境计算、星站资源统筹计算分配、星站计划任务滚动规划实施为核心功能,构建满足点目标侦照、大区域有效覆盖、测绘制图使用场景的多星联合测运控系统”的建设方向。
方向既定,党员冲锋在前。团队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青年生力军作用,根据专业能力特点,组建了“用、测、研快速迭代”的开发团队,使用“向前沿看齐定方向,基于实际运行找问题,针对问题悟出路,找到出路紧开发”的攻关法则。
党旗无声的感召下,党员们夜以继日协同作战,协同解决切实的难点问题,啃下了一个个技术硬骨头。经过不断探索与优化,中国四维测运控团队党员先锋队最终成功研发并持续迭代升级了支持在轨发射各型卫星的测运控系统,一支兼具研发与实战能力的精兵就此淬火成钢——卫星健康运行的“生命线”从此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八年砺剑,以航天精神守护苍穹脉搏
八载春秋流转,中国四维测运控大厅的屏幕始终明亮如昼。每一份成像计划的精密编排、每一帧任务指令的严谨制作与校验发出、每一段跟踪接收任务的全神监控记录,都浸透着这支党员先锋队对职责的敬畏。他们以航天精神为魂,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化为守护卫星高效运转的磅礴力量。
为满足临时、应急任务的高效执行,打通资源效能提升的“任督二脉”,青年党员孙静宜、姜河清连续数月埋首数据海洋,“手持放大镜”般精细剖析星地资源使用的运行数据,更新升级了站网资源的弧段管理、卫星任务监控与滚动规划等核心功能模块,让卫星潜能得以极致释放。
为了实现人跟着“卫星节奏”走的运行工作目标,团队骨干阳燕娜、季刚等同志,带头值班值守精准卡位卫星过站节点。围绕卫星过站测运控节奏,他们将多年实战经验融入运行岗位培训体系,倾囊相授,淬炼出一支思想过硬、素质过硬、与卫星脉搏同频共振的测运控精兵。
党建为帆,在商业航天征途破浪前行
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是这支先锋队行稳致远的核心动能。团队创新构建“党建+业务”双融双促机制,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开展“技术传帮带”等机制,将党的组织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攻坚克难的战斗力。
八载砥砺奋进,团队成果斐然。365天不间断值守,为全球用户提供精准可靠的卫星数据服务。如今,他们高效管理着公司在轨的多颗卫星,年均受理订单任务上万个,交付数据覆盖面积超1000万平方公里。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他们始终冲锋在前,累计响应自然灾害及应急事件百余起,提供公益卫星数据服务千余批次,用航天科技守护山河安澜,服务国计民生。
“立足海淀,为我国卫星遥感应用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党员工程师刘啸添的宣言道出了团队共同的心声。这不仅是岗位宣言,更是行动写照。据统计,以他为代表的订单服务人员团队已累计生产交付有效卫星数据230万景,覆盖全球地表1.1亿平方千米,他们用中国“天眼”编织数据经纬,精准护航国家经济建设与发展。
成员的共同付出为团队赢得了崇高荣誉,中国四维卫星测运控团队党员先锋队用实际行动诠释航天精神,先后荣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红旗党支部”“航天精神模范奖”等多项殊荣。沉甸甸的奖牌,铭刻着奋斗的足迹,更铸就了迎接未来挑战的“精神脊梁”。
面向星辰大海,这支以党建为帆的队伍,将继续立足岗位,勇担使命,在商业航天的星辰征途上破浪前行,为海淀乃至中国的创新高地注入更磅礴的“四维力量”——苍穹之上,党旗所向,星途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