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栗洁)日前,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第二十五届中国专利奖获奖名单,海淀辖区单位共斩获奖项61项。其中,专利金奖2项,占全国总数的6.7%;专利银奖9项,占全国总数的15%;另获得47个中国专利优秀奖,3个中国外观设计优秀奖。据悉,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北京智芯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分别以突破性技术摘得金奖桂冠,同方威视是第4次获得中国专利金奖这项殊荣。
硬核突破
金奖技术攻克行业痛点
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一种行李物品CT安检系统及其探测器装置”发明专利,是本届中国专利金奖项目中核技术应用领域的唯一金奖专利。面对中国每年高达50亿件的跨境包裹安检压力,传统CT安检设备“大而笨”的瓶颈曾让精准高效查验成为难题。
同方威视首席科学家陈志强带领团队,在全球首次提出“超短弧源探结构”CT成像新范式。项目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这项金奖专利让我们研制的薄壁大孔径能谱CT整机重量下降40%、占地减少35%、速度提升20%,是全球最轻最小的大孔径安检能谱CT。”该设备不仅获得欧盟最高安全认证,更为全球跨境包裹智慧监管提供了“中国方案”,成果已部署于国内海关民航并出口数十国。
两金九银五十项优秀奖花落海淀的背后,是海淀区精心构建的知识产权服务生态。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2024年海淀区中小企业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专项,对金奖企业智芯微电子以及银奖企业脉冲视觉给予高价值专利培育资金支持,让创新‘种子’加速转化为产业‘果实’。”
中关村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预审“绿色通道”成为创新加速器。中国恩菲与洛阳中硅联合研发的“超高纯多晶硅生产工艺”专利经该中心快速预审后获权,在本届成功摘得优秀奖。“预审机制将授权周期大幅压缩,帮助核心技术抢占市场先机。”中关村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工作人员表示。这项突破性技术解决了集成电路材料制备瓶颈。
面对企业“出海”挑战,海淀区完善了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机制。“我们指导企业使用海外知识产权信息库,为同方威视等国际化企业提供定制化咨询服务,让创新成果‘走出去’更有底气。”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产学研融合
从实验室到市场的价值跃升
高校院所的前沿研究在海淀的创新土壤中开花结果。中国农业大学田见晖教授团队深耕十余年研发的“C型钠肽促进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技术”荣获本届银奖。该技术突破卵子核质不同步难题,独创“三步法核质同步成熟技术”。
“我们绕开了国际团队使用化学药物导致毒性的老路。”团队相关负责人介绍,“良种牛羊体外胚胎扩繁技术让每头供体年均扩繁后代达30头牛或45只羊以上。”
中国农业大学李道亮教授团队的溶解氧浓度测量专利获优秀奖,为水质监测提供了精准“标尺”,展现海淀基础研究与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
从政策精准滴灌到服务生态构建,从基础研究突破到成果全球绽放,海淀以系统性创新实践诠释了高质量发展内涵。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持续以‘保护严格化、服务精准化、运用市场化’为核心,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让更多‘海淀创新’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提供更强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