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一凡
日前,随着最后一段供水管网完成压力测试,在夏日的蝉鸣声中,苏家坨镇北安河社区商疗家属院的居民孙先生拧开厨房水龙头,清澈的水流欢快地注满水壶——这个有着46年历史的老院,刚刚完成了一场由居民“唱主角”的“治水记”。从去年因输水管道老化破裂漏水的焦虑,到今天“一拧就来”的从容用水,27户居民脸上幸福的笑容,为这场民生工程写下最朴实的评语。
水管漏水背后的“急难愁盼”
始建于1979年的商疗家属院共有平房三排,现有居民27户,其中60岁以上老人占比超40%。“由于建成年代较早,从去年开始,水管老化、地面坑洼不平等问题就频频出现。”苏家坨镇北安河社区党委书记陈旭颖告诉记者,“2024年4月至9月期间,家属院的水管先后5次泄漏。”“最严重时,这院里院外的路面上都有水坑,赶上饭点或者是洗澡的时间,那水流别提多小了。”居民孙先生记忆犹新。
据了解,自2024年4月1日起,北京首华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终止对商疗家属院的管理,并移交至产权单位北京一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一商集团”)负责管理。尽管第一时间接管,但由于一商集团总部距离较远,导致应急维修陷入了“电话报修—次日响应”的困境。
“‘远水解不了近渴’,居民就打电话向社区求助,我们立即联同一商集团一起前往商疗家属院,进行了多次查验及修复,虽然通过临时措施缓解了部分问题,但受限于老旧管网等基础设施条件,效果并不理想,治标不治本。”陈旭颖回忆。
“重新铺设外院水管。”“修复破损路面,保障居民日常出行安全。”……陈旭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也密密麻麻记录着居民诉求。“社区就是居民的‘娘家人’,他们把烦心事交给我们,我们就得把每件事都办到百姓的心坎上。”陈旭颖说。2024年9月,这场“水管突围战”正式打响。
“移动小马扎”凝合力聚共识
“问题点位在哪儿,议事会就开在哪儿。”陈旭颖告诉记者,依托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大家商量着办”议事协商机制,社区党委创新运用“移动小马扎”议事会形式,将民主协商的阵地前移到居民家门口,先后3次与居民围坐一圈,共同商讨。“这种接地气的形式消除了距离感,让大家畅所欲言。”陈旭颖说。议事会现场,居民代表直接反映供水压力不足、管道老化、道路破损等实际问题,产权单位当场作出回应,相关部门提出改造建议,形成了“三方共议”的议事格局。
同时,社区还安排包片工作人员多次入户走访,倾听居民意见、吸附诉求,并通过“吹哨报到”机制,联合镇领导、相关部门及产权单位共寻解题思路。通过协调多部门的支持帮助,2024年10月,商疗家属院外院水管改造项目完工,赶在采暖季前解决了居民的日常供水和冬季供暖的问题,有效缓解了供水压力。
然而,就在今年1月,商疗家属院内部水管出现了爆裂。“当时我们社区包片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到场,并联系了一商集团确定维修方案,通过听漏方式堵住内部管道漏点,及时恢复供水”。北安河社区党委委员周骅坦言:“但是这种方式就是‘打补丁’,6月中旬,院内水管再次爆裂。”“夏天洗澡做饭都离不了水,三天两头谁受得了。”“我家这水流细得跟筷子似的。”尽管一商集团快速响应安排维修并恢复正常供水,但接二连三的水管爆裂让居民苦不堪言。
为了彻底破局,今年7月,北安河社区党委再次通过“大家商量着办”,积极联系苏家坨镇社区包片领导与一商集团,召开议事协商会,快速制定出了院内上水管改造及路面铺设施工这一解决方案。“当日上午,施工方就上报相关材料,敲定了‘边施工边居住’的改造形式,从上报材料到开工仅用2天时间。”陈旭颖说。
党建引领奏响基层治理“交响乐”
8月15日,商疗家属院上水管改造及路面铺设工程正式完工。“改变太大了!现路也好走了。”“改善最大的就是水,不用想着还得错峰洗漱了!”这场既修了“面子”,更夯实了“里子”的蜕变,不仅勾勒出老旧小区“逆生长”的生动图景,更是“把群众诉求办到心坎上”的最好诠释。
“‘大家商量着办’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套完整的议事协商机制,在此次商疗家属院水管改造项目中,从‘移动小马扎’的接地气协商,到‘吹哨报到’的跨部门联动,再到‘一事一议’的精准施策,我们社区也形成了‘收集-协商-落实-反馈’的治理闭环。”陈旭颖欣慰地说。
在北安河社区,同样依托“移动小马扎”实现“焕新升级”的还有部队家属院。记者在这里看到,以“童心乐园”“翰墨书香”“和谐家园”等主题打造的楼门文化墙,在提升“颜值”的同时,也让原本普通的墙面成为了精神文明宣传的新窗口。
“北安河社区下辖‘三村七院’,面积广、人员居住分散,社区治理难度大。在这一背景下,‘移动小马扎’就应运而生了,我们将协商触角延伸到院墙边、树荫下、广场上,广泛开展意见征集,不仅实现了在居民家门口‘大家商量着办’的柔性治理突破,更让基层治理走出了‘共治范儿’。”陈旭颖告诉记者。
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打破传统议事齐聚会议室的模式,在“移动小马扎”的助力下,北安河社区不仅通过“拉家常”聊出真需求,议出“金点子”,更让居民从“站着看”“被动听”转变为“主动说”“坐着谈”,以接地气的议事方式搭建起了民情民意的“直通高铁”,推动社区治理从“单向管理”向“多元共治”转变,将一个个民生“难点”转化为群众美好生活的幸福“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