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周颖珺 实习记者 沈佳琪)近日,“校地共建”行动正在学院路街道蓬勃开展。学院路街道与清华大学等高校合作的“海·青”社区服务行动结出丰硕成果,通过“劳动+专业”的创新模式,为基层治理注入青春动能。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学院路街道768厂社区,一群身着蓝色志愿者马甲的大学生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他们有的手持画笔装点斑驳的墙面,有的俯身为老人讲解智能手机操作,还有的带领社区小朋友探索科学奥秘。在768厂社区,北京科技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的学子们正在开展“青松相伴社区行”环境治理项目。“我们结合专业所学,为社区失管楼宇量身定制改造方案。”一位志愿者边清理楼道杂物边介绍。不远处,艺术学院的同学们正手持画笔,将原本斑驳的墙面变成色彩斑斓的文化长廊。而社区花园里,农林专业的师生们正指导居民种植药用植物,将怀柔药材种植基地的资源引入社区。
“这个手机课堂太实用了!”768厂社区活动室内,老人们围着大学生志愿者学习智能手机操作。与此同时,“小草课堂”上,孩子们在大学生志愿者的带领下探索科学奥秘。这种“需求清单”对接“服务菜”"的精准服务模式,让890余名居民切实受益。学院路街道工作人员介绍:“我们已与5家高校学院、8个学生组织建立合作,200余名学子累计开展服务20次,形成常态化服务机制。”中国矿业大学的一位同学感慨:“参与社区服务不仅锻炼了实践能力,更深刻体会到专业知识的价值。”
“海·青”行动的成功实践,得益于完善的资源链接与激励机制。校社联动台账清晰记录着多方合作轨迹,志愿时长积累、“海淀青年榜样”等荣誉表彰持续激发参与热情。学院路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高校的智力资源与社区的实践平台优势互补,实现了‘1+1>2’的效应。”这场别开生面的校地共建实践,为基层治理播下了创新与活力的种子,在社区沃土中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