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常润达
“我们基本上每周都来两三次,这里饭菜的口味也对老年人胃口,少盐少油,比较清淡。”一位正在挑选菜品的居民笑着向记者说道。位于北下关街道辖区内的“海淀食堂”富海国际大厦餐厅,自今年7月底正式运营以来,已成为周边社区老年人与附近楼宇居民日常用餐的重要选择。
自北下关街道“海淀食堂”富海国际大厦餐厅正式运营以来,餐厅以“暖心餐”贴心服务“银发族”为宗旨,切实解决老年人“吃饭难”的现实问题。记者走进餐厅看到,明亮洁净的用餐区内,十多种冷热菜肴依次排开,热气腾腾的馒头、米饭等主食摆放整齐,所有餐品都以“明厨亮灶”方式呈现。来用餐的居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菜品,并根据自己的喜好自主选择、灵活搭配。据居民们反映,这里不仅环境舒心,更难得的是提供了多种适合老年餐饮特点的套餐,兼顾营养与实惠,真正做到了“吃得放心、吃得健康”。
为切实保障老年人多元化就餐需求,食堂在运营模式和服务细节上下足了功夫。食堂每周供应近100种食材,每日轮换推出十余种菜品,并创新采用“以两计重、自主选餐”的售卖方式。所有菜品统一定价为2.68元/两,老年人既可以少量多样地选择,也能有效避免浪费。对于年满60周岁、持老年卡的顾客,食堂还额外提供8.8折优惠,进一步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更贴心的是,从今年9月起,食堂还将为周边行动不便、出行困难的高龄和失能老人提供送餐上门服务,把温暖与便利真正送到老人身边。
“年纪大了,自己开火做饭越来越力不从心。孩子们工作忙,不想总麻烦他们。”今年72岁的社区居民刘大爷一边挑选着红烧肉和素炒茄子,一边感慨道,“这里选择多,价格也合适,我们老两口现在经常来。特别是这个称重计费的方式,能吃多少拿多少,不浪费,对我们胃口小的老人特别友好。”
同样对食堂赞不绝口的还有住在大柳树社区的王奶奶。“我腿脚不太方便,以前吃饭总是凑合。听说马上就能送餐上门了,真是解决了我的大难题!”她指着手里打包好的饭菜笑着说,“你看这西红柿炒鸡蛋、木耳炒山药,软烂入味,少盐少油,对我们‘三高’人群太合适了。”
“后期我们会联系‘海淀食堂’继续征求居民的意见,适当调整菜品的种类和口味,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北下关街道大柳树社区党委书记吴桂丽表示,街道和社区始终关注老人们的反馈,力求让便民服务更接地气、更可持续。居民的需求始终是服务优化的方向。不少老人已经成为这里的“常客”,他们中的一些人结伴而来,吃完饭还会坐在一起聊聊天,“海淀食堂”也逐渐成为一个小小的社交聚点,承载了更多社区关怀与情感联结的功能。
接下来,北下关街道将以老年人实际需求为导向,优化辖区便民服务网络,推动更多社区食堂和助餐点建设,持续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养老服务体系,让更多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吃到暖心、健康的饭菜,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