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艳瑛
“海淀区教育大会以‘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建设教育强国首善先行区’为主题,发布‘1+5’文件,系统部署未来三年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路径,让我们更深切感受到基层教育阵地的责任与使命。”日前,中关村街道党工委书记董智杭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作为海淀区创新发展的前沿阵地,中关村街道认真学习贯彻大会部署要求,加速推进“创新精神传承”与“青少年成长需求”的深度对接、贯通。
以课程与研学激活创新精神传承
大会提出,未来的海淀,将不断富集教育、科技、人才资源优势,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将中关村建成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这让董智杭倍感振奋:“中关村的发展史,是科技创新与教育赋能的双向奔赴史。作为中关村创新精神主题教室,中关村村史馆不只是记录中关村成长的‘活档案’,更是培育时代新人的‘立体教科书’,按照大会部署要求,街道已将‘深化馆校协同育人’列为重要工程。”
课程建设上,中关村街道将深入挖掘中关村科学文化、红色基因、创新精神与生态理念等核心元素,持续推动“村史故事我来讲”“生境花园我来建”“科学和我面对面”“自然教我发现美”等教育品牌项目。与区教委共同研发馆校融合课程体系,编制标准化课程手册。携手中国科学院推出“中关村科技行”研学线路,以中关村村史馆为核心,联动中科院系统内展馆展厅、开放实验室、历史建筑等资源,构建“1(村史馆)+N(联动点位)”研学线路体系,共同打造“中关村科学文化研学”品牌。
用前沿技术与宣讲拓宽育人边界
大会发布了《海淀区“智启科创·赋能强教”行动计划(2025—2027年)》,为街道工作带来了新思路。董智杭表示,深入推进“人工智能+教育”,中关村村史馆积极推动MR技术与现有展陈有机融合,全力建设全市首家MR博物馆。综合运用VR、AR、MR等前沿技术,提升展览的趣味性、互动性与体验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关村的创新历程。配置专业教育设施与设备,编撰《中关村印迹》系列丛书、导览图等辅助学习材料,全面提升博物馆教育实效,使村史馆成为学生们喜爱的“第二课堂”。
同时,“中关村精神宣讲团”已组建完成,成员包括资深讲解员、科研工作者、科学家亲属等。“我们会走进校园开展主题演讲与科学家故事分享,用‘真实的人、具体的事’讲清‘创新从何而来’。比如一位‘两弹一星’研究者亲属会用家族记忆讲述‘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传承,这正是用好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体现。”董智杭说。
“展望新征程,海淀教育更需要我们齐心协力、持续发力。中关村街道有责任让中关村的创新基因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董智杭表示,街道将以海淀区教育大会为新起点,锐意进取、砥砺前行,为建设教育强国首善先行区添砖加瓦,让中关村的创新文化和精神滋养时代新人,为海淀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