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5日
第03版:综合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燕海霞:

聚焦教育新蓝图聚力科研新征程

□本报记者 吴艳瑛

“《海淀区建设教育强国首善先行区行动计划(2025-2027年)》等系列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海淀教育未来三年‘纵向贯通、横向融通、泛在可及、数据赋能’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宏大布局的正式启动,旨在让海淀成为一个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大学校。”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区教科院”)副院长燕海霞在谈及海淀区教育大会时表示,“我们将以‘研究先手’破解教育发展难题,为‘首善先行区’建设注入更多‘科研力量’”。

会上,“海淀大学校”是一大热词。“海淀大学校”融通各类资源,丰富校外学习新场景,打造终身学习新生态。对此,燕海霞深有感触,她表示,海淀是一所大学校,这个“大”字体现了海淀教育体系的全学段覆盖、多领域融合、高层次贯通和国际化水平,形成了从启蒙到创新的完整教育生态链。

全学段贯通

做教育生态链的“编织者”

大会提出,着力构建全学段、全过程、全链条的高质量育人体系。燕海霞表示,区教科院作为区域基础教育的智力支持单位,承担着区域九个国家级基础教育改革实验项目。未来,区教科院以改革实验项目为抓手,用严谨科学的研究态度、迎难而上的主动精神、躬耕实践的勤勉作风,积极推进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新样态、中小学科学实验区建设、北京青少年人工智能学院(海淀)建设等跨学段、长链条的改革实验项目,为完整的基础教育链条上的学习场域、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变革提供先行先试的经验,助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助力学生在适切的环境与方式中学习与成长。“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个孩子在不同学段都能找到‘适切的学习路径’,真正实现‘学有优教’。”燕海霞表示,未来,区教科院将建立“全学段质量监测数据库”,动态追踪学生发展轨迹,为教育政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大会强调‘深化产教研协同’,这与海淀‘高校+企业+基础教育’的独特优势不谋而合。”燕海霞介绍,教科院近年来积极探索一条“教育链对接产业链、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的特色研究路径。未来,区教科院将继续与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合作,开展“人工智能实验班研究”“人工智能课堂循证研究”“AI人机协同双师课堂研究”,主动拥抱时代,让社会技术变革引发教育技术迭代推动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使其更加贴近社会需求和发展;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让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不断提升,为教师未来的教育模式和学生未来的学习方式带来更多可能性,让教育的创新能力产生无限可能。

国际视野拓展

成为全球胜任力的“培育者”

“大会还发出了《加强青少年国际交流的共同倡议》,提出培育开放、包容、宏大的全球视野与国际情怀,这与区教科院正在推进的‘多语种联盟项目研究’高度契合。”燕海霞介绍,区教科院已引进益智学具项目、PBL项目式学习等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方法,拓宽教师教学视野、助力教师教学方式转变,激发学生探究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未来将在学生全球胜任力培养等方面积极开展前瞻性研究,不断提高学生的国际适应与发展能力和跨文化沟通与交流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为学生在全球人才市场中的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燕海霞说。

海淀作为一所大学校,真正实现了“一所超级学校范式革命”的终极理想——知识的自由流动与创新的无限可能。燕海霞表示,区教科院将按照《海淀区建设教育强国首善先行区行动计划(2025-2027年)》锚定的目标,向下深深扎根海淀教育这块沃土,探究教育成功密码,推动教育实际问题解决,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教育强国首善先行区贡献力量。

2025-09-25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燕海霞: 6 6 海淀报 c58073.html 1 聚焦教育新蓝图聚力科研新征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