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王萌)11月7日,2024年度北京市科技奖励大会召开,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正式公布,全市共38位科学家、193项成果获殊荣。其中,海淀区驻区单位主持完成的119项成果获奖,占比超六成。
高层次人才集聚,创新根基持续夯实
突出贡献中关村奖旨在奖励为我市重点发展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这些科技领军人才围绕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科技创新道路上勇闯无人区,在前沿探索中抢占新机遇,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坚持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为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重要支撑。
获奖者北京大学教授邓宏魁致力于开发调控细胞命运的新方法,并基于干细胞技术开发治疗重大疾病的新策略,建立了化学小分子诱导体细胞重编程的新体系,提供了细胞命运调控的全新手段,突破了功能细胞制备的关键瓶颈;在此基础上与临床团队合作开展了患者自体胰岛细胞移植治疗I型糖尿病临床研究并初步实现了功能性治愈。他的工作有助于推动我国干细胞的基础研究及其临床转化应用,为我国在干细胞治疗方面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奖者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研究员董进,致力于区块链底层核心技术的研究及应用,主持研发了我国自主可控的区块链软硬件技术体系“长安链”,包括全球首款96核区块链专用芯片与“动态自适应、可装配”的新型区块链架构,突破了超大规模区块链网络应用的算力与安全瓶颈,实现我国自主可控区块链底层技术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作为技术总设计师,推动建设国家级区块链网络,支撑贸易、金融等领域的一批国家重大战略工程。
杰出青年中关村奖旨在奖励在我市重点发展领域具有重大发展潜力的青年科学家,他们的年龄都在40岁以下,却已在各自的科研领域取得重大成果。
获奖者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常凯发现了一系列原子极限尺度下的二维铁电、铁磁半导体材料以及其异质结中的界面调控效应,开发了二维半导体纳米薄片间无原子缺陷的“纳米焊接”技术,为构造新型量子器件提供了新材料和新方法。获奖者北京大学教授刘颖揭示了细胞感应氨基酸和葡萄糖水平的新机制,提出了线粒体监察的新概念,系统解析了线粒体胁迫的应激机制,为细胞信号对生命体的稳态调控提供了新理论,为代谢和衰老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基础。获奖者北京深势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张林峰主导开发了深度势能算法,解决了微尺度模拟计算的“维数灾难”问题,构建了智能化科学研究的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赋能读、算、做全流程智能化升级,为多领域科研持续建设新一代科学发现智能化系统。获奖者北京枭龙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史晓刚攻克了大视场角纳米光栅波导仿真设计、硅基纳米压印模板制备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出纳米光栅波导显示光学器件,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安防等领域。
值得关注的是,在2024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人物奖获奖名单中,79%的青年人才和国际学者在海淀工作、生活。
创新生态持续优化,产学研协同发力
此次获奖的119个项目,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等55家驻区单位牵头完成,涵盖高校及附属医院13家、科研院所27家、企业15家,各类创新主体协同发力,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完整创新链条。
获奖项目中,“葡萄糖转运蛋白的结构与机理研究”项目荣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清华大学开展葡萄糖转运蛋白的结构与机理的研究,揭示了GLUT1通过交替开放机制实现葡萄糖跨膜转运的分子基础,为理解糖尿病、癌症等疾病中葡萄糖代谢异常提供了关键线索。
“氮化镓基发光器件关键衬底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荣获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北京大学联合北京北方华创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等单位针对氮化镓基发光器件的核心瓶颈——衬底技术展开攻关,突破了传统蓝宝石衬底的晶格失配与热失配难题,推动了氮化镓芯片在消费电子、新能源等领域的应用。
“面向海量软件的未知威胁高效检测与防护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等单位针对安卓恶意软件重打包难题,开发跨市场检测工具MassVet。项目收集33个市场约120万个应用,可以在10秒内对一个应用进行检测,并且误报率低,检测覆盖率高,为安卓生态安全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多领域实现突破,核心技术优势显著
2024年度海淀区驻区单位获奖成果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覆盖人工智能、医药健康、智能制造、集成电路、新能源等多个关键领域,多项技术实现重要突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展现出强劲的原始创新能力。
由清华大学主持完成的“异构融合类脑计算基础理论和架构”等13个项目荣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主持完成的“高安全固态化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和技术开发及应用”等6个项目荣获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主持完成的“数据和知识驱动的智慧诊疗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等18个项目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值得关注的是,信息技术领域全市授奖39项,海淀斩获33项;数理科学专业组全市授奖10项,海淀驻区高校院所独占9项,充分展现了海淀在核心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
据悉,下一步,海淀区将继续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攻关力量组织,完善政策措施和创新生态,支持创新主体深入开展基础研究合作,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和转化落地,同时,积极发挥科技资源优势,以基础研究及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
马上就访
杰出青年中关村奖获奖者张林峰:
助力更多科研团队挖出“真金”
“科学智能工具作为科研团队的助手,能帮助他们发现在哪里深挖有更大概率挖出‘真金’。”深势科技创始人、首席科学家张林峰的期待,是让人工智能“大脑”支撑的懂科研的“AI科学家”,助力广大科研人员的研究工作,进而加速科研体系的发展。他带领团队打造的跨尺度、大规模分子体系模拟计算平台,已在基础科研、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良好应用效果。
AIforScience,也叫科学智能,即利用人工智能赋能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2018年,中国科学院院士鄂维南提出要大力发展和推动AIforScience。张林峰作为鄂维南的学生,早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期间,就已在这一前沿方向展开探索。
“2018年,鄂老师给了我3个建议:尽快毕业、尽快回国、尽快在科学智能领域创业。”正是这番话,让张林峰下定决心扎根北京中关村,投身创业大潮。在他看来,科技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而科学智能正是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抓手,有望突破传统科研与工业研发中的关键瓶颈,重新定义产业未来。
然而,这次创业的过程,更像是摸着石头过河。“坦白讲,此前我的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里,从没有过创业这个词,甚至在创立深势科技的时候,我还是一名在读博士生,一本创业的书都没读过。”张林峰笑着回忆,他创业的“第一桶金”,来自2019年中关村颠覆性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项目的支持。得益于北京对科创企业的多方面支持政策,深势科技逐步站稳脚跟,迈入发展快车道。
此后,张林峰团队捷报频传。2020年,他作为核心开发者的一项科学智能领域研究成果获得全球高性能计算领域最高奖——美国计算机协会戈登贝尔奖,成为国际上首个将机器学习、物理模型和高性能计算深度融合并实现极致应用的范例。2021年,北京科学智能研究院成立。如今,张林峰担任研究院理事长,这是全球首个以“AIforScience”命名的研究机构,致力于构建该领域的开源开放社区与基础设施。2024年,深势科技再获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支持。
“可以说,深势科技以及北京科学智能研究院发展至今,离不开北京市的大力支持。北京在‘AI+材料’等前沿方向的布局具有前瞻性,能够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充分发挥科学智能基础设施的效能。”张林峰说。
目前,科学智能在物质科学与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进展最为迅速。他以电池电解液研发为例介绍,科学智能工具构建了“以周为迭代周期、以百为通量规模”的高效研发体系,并实现了实验室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操作,将原本以年计的研发周期缩短至一个月甚至一周,极大提升了科研效率。
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发布的玻尔科研空间站,正是深势科技联合北京科学智能研究院打造的,也是全球首个覆盖“读文献-做计算-做实验-多学科协同”的人工智能科研平台。一经发布,平台就引发了大量关注,用户数量达百万级。张林峰期待,2026年平台用户数能达到千万级。
“北京在科学智能领域占据了先发优势,甚至在全球范围内都处于引领者、开拓者的地位。”6年过去,张林峰和团队的初心依然未变,“要做有用的事,真正把技术体系的能力变为加速科学发现、验证、落地的过程,这样的体系才是面向未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