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平
8月15日上午,在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群体舞蹈项目赛场——北京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内,9台身披青铜色战甲的机器人甫一列阵亮相,全场气氛瞬间点燃。在1名人类舞者带领下,4名“机器人鼓手”擂响战鼓,5名“机器人舞者”同步挥臂、踏步、转身,刚劲有力的动作掀起一片青铜色浪潮。“这简直就是复活的兵马俑军团!”观众席上传来惊叹。
北京舞蹈学院与湖北光谷东智具身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联合代表队,凭借这段长达2分16秒、融合科技与艺术之美的《秦俑魂》舞蹈,成功摘得本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群体舞蹈项目金牌。
3个月的极限磨合
“太激动了!3个月的努力在赛场上得到认可。”赛后,北京舞蹈学院教务处副处长、项目领队高骞难掩兴奋。他身后,工程师们正小心翼翼地将完成使命的9台机器人装箱运回。这支由北京舞蹈学院教师、湖北光谷东智具身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及智源机器人工程师组成的20余人团队,刚刚经历了一场技术与艺术的极致碰撞。
选择古典舞《秦俑魂》并非偶然。该作品改编自1997年“桃李杯”金奖舞蹈,其原始编排本身就带有机械般的顿挫感。“导演的设计本身就类似于机械舞形式,更便于机器人呈现。”高骞解释道。
然而,从艺术构思到现实舞台,难题接踵而至。最大的挑战在于“翻译”创意——如何根据机器人实际能达到的灵活度,重新设计舞蹈动作。“它不可能像人类舞者那样完全复刻原版动作的幅度和速度,”高骞坦言,“让想法落地,是整个过程中最艰难的环节。”
与此同时,将独舞改编为由9台机器人和1名舞蹈演员共同完成的群舞,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性。每个机器人的动作不仅需要独立编程,还需精确分组联动,确保走位与动作编排的整体协调与视觉震撼。
这个设计—捕捉—模拟—测试的循环,团队整整经历了十轮推翻重来。第一版动作因速度过快,机器人跟不上节奏而废弃;第二版又因幅度过大导致电机过热宣告失败。工程师们夜以继日地反复测试、调试,不断优化机器人在动作幅度、力度和速度上的表现。
就在团队以为难关攻克之时,赛前三天在国家速滑馆的实战演练再遇波折——馆内密集的信号严重干扰了机器人通讯。“我们从上海紧急调来升级版网卡模块,当天(12号)从早上7点一直调试到半夜。”高骞告诉记者。
最终,所有的汗水与智慧凝聚在那关键的2分16秒。当9台机器人整齐划一、配合默契地完成复杂的走位、有力的击鼓和充满韵律的舞蹈动作,与舞蹈演员融为一体时,团队成员无不激动万分。“如此时长且协作精密的完整表演,对机器人而言本身就是一次巨大的技术突破。”一位工程师说。
细节处更见匠心。4台机器人凭借高精度的“灵巧手”稳稳握住鼓槌,精准击打;5台机器人化身舞者,与人类舞者共同构建出层次丰富、充满交流与共融的舞台画面,完美演绎了秦军将士的力量与气势。
“服装也是关键一环,由国内顶尖团队设计,”高骞补充道,“必须专门考虑机器人穿着的特殊性,兼顾承重能力、保障电池与主机的散热效率,同时确保关节灵活部位完全暴露,动作不受丝毫阻碍。”
北舞的科技舞步
这块沉甸甸的金牌背后,是北京舞蹈学院埋藏已久的布局。“我们不是在布局机器人,而是在布局艺术与科技的融合。”高骞说。
翻开学院“十四五”规划,“舞蹈数字教育中心”被列为学院的发展定位之一。今年7月,学院与北京中关村学院、中关村人工智能研究院共建的“AI+舞蹈”联合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核心任务之一正是构建舞蹈数字教育中心。
师生的探索步伐早已迈开。中国民族民间舞系、舞台美术系、艺术学等专业的师生通力合作,正在尝试让机器人演绎富有民族特色的潮汕英歌舞。“我们不仅是让机器人根据程序机械化做动作,而是想通过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舞的形式,让机器人真正成为一个舞者。”学生郭家宁分享了她的实践体会。
更具里程碑意义的突破发生在2024年10月——北京舞蹈学院首对舞蹈数字人“小北”和“小舞”正式发布。这对历经7个月精心研发的数字人,运用8K高清贴图与数万根虚拟毛发精细打造,甚至复刻了舞者肌肉的细微颤动。他们不仅代表了学校在数字技术领域的突破,更是中国舞蹈数字教育中心建设的重要基石。
“我们必须承认,舞蹈艺术正站在科技与传统的十字路口,就像人类永远在突破身体的极限,从传统舞种的融合到跨媒介艺术的实验,创新从来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未来的舞台将属于既能在练功房里打磨技巧,又能在实验室里拥抱新知的舞者。”在2025届毕业典礼上,北京舞蹈学院院长许锐的致辞为毕业生们指明方向。他列举了学院正在探索的前沿领域:生物传感艺术、宋代舞谱数字化复原,以及这次意义非凡的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
“舞蹈作为具身智能的典型实践,当身体认知与艺术表达实现深层共振时,也将反哺科技的进步。”许锐说。
人机共舞的未来
奖牌尚未捂热,合作的橄榄枝已纷至沓来。“今天赛后,宇树科技等数十家企业就向学校提出了合作意向,希望在机器人文旅演艺场景实现更深层次的突破。”高骞透露。
而在更广阔的蓝图中,北京舞蹈学院正筹备以学院代表性舞剧作品为蓝本,联合企业制作国内首部舞蹈VR虚拟现实电影,推动舞蹈从传统舞台走向多维空间。
离场时,湖北光谷东智具身智能技术有限公司的一位工程师告诉高骞:“通过此次表演版本的打磨,这些机器人在动作幅度、力度和速度上,相比原有水平已经实现了非常大的突破,这是项目带来的直接技术成果。”
“展望未来,学院将依托通州新校区建设,持续深化舞蹈领域多维交叉的融合探索,以科技之力重塑舞蹈教育教学、学术研究、艺术创作与产业生态,为建设教育强国、文化强国贡献舞蹈学科的创新力量。”北京舞蹈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那里将是中国舞蹈与人工智能对话的下一个阵地——2分16秒的夺冠之舞,远非终点,而是一声穿越时空、叩响未来的战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