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平
“爷爷,今天终于‘归队’回家了。”8月20日,在平西情报联络站纪念馆,古稀之年的刘婷婷声音哽咽。玻璃展柜里,一张泛黄的“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静静陈列,落款是“毛泽东”。
这张穿越82年烽烟的烈士证,属于化名“贾练”的刘吉年烈士,它承载了家中两代人七十余年的追寻。生平简介记录了这位平西情报联络站站长的海淀足迹:1942年,贾练带队在海淀北安河以东执行任务,返回途中于鹫峰遭遇日伪军包围,突围时腿部负伤。经组织安排回晋察冀军区一分区养伤。1943年5月,日寇扫荡中,他牺牲于易县狼牙山,年仅34岁。
“奶奶等了一辈子”
“最初见到这张烈士证时,我还是个五六岁的小姑娘。”刘婷婷告诉记者,那时,伯伯家的墙上悬挂着一个相框,里面珍藏着一张毛主席签署的烈士证——那是20世纪50年代县里送来的,同时将家门上的军属牌也换成了烈属牌。
刘婷婷回忆说,奶奶常指着这张烈士证,一遍遍讲述爷爷的故事:爷爷叫刘吉年,河北安国县人,是中共安国县首任组织部部长。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全县196个(自然)村,村村建起了党支部,全县的党员从几百名发展到两千多人。
这张证书,是全家人的“传家宝”。懵懵懂懂的刘婷婷正是从这张证书开始认字。“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伯母指着上面的字,一字一字教她和堂妹认读,每一个字都深深刻进了她们幼小的心灵。
然而,爷爷究竟如何牺牲、安葬何方,始终是谜。孩子们追问时,奶奶的眼神黯淡下去,语气低沉:“不知道啊,什么也不知道……1939年,他去延安‘抗大’学习,从那时候起,就再也没了音信……”
20世纪50年代初,奶奶派当时只有15岁的三儿子前往北京寻亲。临行前,奶奶让他牢牢记住几个人名,有曾与爷爷并肩战斗的战友,也有奶奶在抗日战争时期掩护过的同志。奶奶抱着一线希望,“或许,他们知道爷爷的下落。”
寻访多日,三儿子从北京带回来的消息令人唏嘘:“找到的人都说好像在易县牺牲了,但具体怎么牺牲的,牺牲在哪,没人说得清楚。”
唯一的线索,断了线。那张由毛主席签署的烈士证,也在动荡岁月中不知所终。
1994年,在弥留之际的奶奶,拉住儿女们的手:“你爹的事,看来就这样了……”这句话,像针一样扎进刘婷婷心中。从那时起,她便暗下决心:“爷爷是为革命牺牲的,我一定要把他的革命历程挖掘出来。”
“奶奶等了一辈子。”刘婷婷说,一个女人担起了家中的重担,包揽了地里的春种秋收。无论多难,她从没叫过苦喊过累,并恪守对爷爷的承诺:把儿女养大带好,让他们加入抗日队伍。至1937年,奶奶将三个年幼的儿女(姑姑13岁、伯伯10岁、爸爸8岁)都送进了抗日队伍。
“孩子们就像石板上炒豆,熟一个蹦一个。”奶奶用朴素的话语道出了支持抗战的决心。可直至新中国成立,爷爷始终杳无音信。
“那年奶奶听说,大年初一五更时拍着烟囱叫喊在外的亲人,他们就能早日回家。除夕后半夜,奶奶硬是爬到屋顶,拍打着烟囱,向着村口呼喊着爷爷的名字。”回忆到这,刘婷婷已泪流满面。
爷爷足迹所至,他们逐一踏访
怀揣奶奶的遗愿,2018年初春,退休的刘婷婷和先生一起,踏上了寻找爷爷革命轨迹的漫漫长路。“不能让爷爷在外飘荡。”北京、延安、保定、安国、易县、阜平……爷爷足迹所至,他们一一踏访。
在各地的图书馆、档案馆和党史办,他们埋首于浩如烟海的史料和老战友的回忆录中。只要是与爷爷可能相关的信息,哪怕只是一个名字、一个地点、一个时间点,他们都如获至宝,详细记录在册。
投身革命后,为了确保安全,很多地下工作者常以各种身份和化名,与敌人巧妙周旋并坚持不懈地斗争。但也正是因为这些化名,为后人的寻访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在翻阅了无数档案材料后刘婷婷发现,爷爷在门头沟妙峰山的平西情报联络站当站长时,曾用过贾练这个化名,就立刻来到平西情报联络站纪念馆,可纪念馆历任站长的生平介绍上,没有爷爷的事迹介绍。但一面墙上的几个小字吸引了他们的注意:贾练,1943年牺牲于易县狼牙山。“这个贾练,是我爷爷吗?”轻抚着墙上的字迹,刘婷婷眼含热泪,却不敢相认。
在国家图书馆的阅览室内,她和先生一年又一年,查询了几百本党史资料。“1943年和1944年的《晋察冀日报》《新华日报》,每期报纸我们都去查了,整整查了两年的报纸,就想从报纸上查到爷爷牺牲的准确消息。”
功夫不负有心人。泛黄的报纸上,3篇关于易县遭日寇血洗的报道,时间与爷爷失踪高度吻合,仿佛是在黑暗中点燃了一束光。
刘婷婷和先生又跑遍了北京市档案馆、海淀区党史地方志办公室、阳台山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门头沟区档案史志馆以及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海淀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东城区图书馆、门头沟图书馆……
“很多人说‘不可能,组织上都很难查到,你们个人怎么查?’但我们没有退缩。”刘婷婷和先生已记不清翻阅了多少史料。
随着线索挖掘工作的逐渐深入,零散的信息终于串联成线。原来,爷爷从抗大(即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北平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曾用过刘迪刚、王焕章等化名。1941年,他以贾练为化名,出任平西情报联络站站长。
海淀是爷爷从事地下工作的重要阵地。1942年,他带队前往北安河以东执行一项重要任务。“当时晋察冀军区派了一个加强排护送,任务肯定极其重要。”刘婷婷说,“这些细节,全是从爷爷的老战友回忆录里一个字一个字‘扒’出来的。”
而在返回情报站途中,贾练和战友们在海淀鹫峰被日伪军包围,突围中腿部负伤,经组织安排赴晋察冀军区一分区养伤。1943年5月中旬,在敌寇扫荡中,爷爷牺牲于易县狼牙山,年仅34周岁。
“所有线索都指向,平西情报联络站纪念馆墙上那个‘贾练’,就是我的爷爷!”怀着激动与期盼,今年7月3日,刘婷婷将多年搜集整理的资料郑重提交给政府相关部门审核。
工作人员被这份详实的资料所震撼:“隐蔽战线烈士的资料,亲属凭一己之力搜集得如此完整,太不容易了!”
“烈士证找到了”
当刘婷婷以为即将尘埃落定时,在资料审核过程中,工作人员有些诧异地询问:“老人的烈士证怎么是1983年签发的?”她遗憾地告诉工作人员,这是换发的新证,那张由毛主席亲笔签署的烈士证,在换证后已不知去向。
“要不您再找找看,万一找到了,那可是珍贵的纪念啊。”工作人员的建议,让刘婷婷夫妇又一次踏上征途。
她依稀记得,曾一直挂在墙上的烈士证在伯伯去世后,似乎曾被居住在河北保定的叔叔带走了。循着这条线索,她和先生直奔保定。
但想在一座城市找到一张小小的烈士证,无异于大海捞针。“保定的民政局、退役军人事务局……跑了不知道多少家单位,答复都是‘不在这里’。”有工作人员提醒,烈士老家在安国县,牺牲地在易县,或许该去这两地找找。带着一线希望,她和先生辗转于保定、安国县、易县,甚至各个烈士陵园都逐一查询。
线索一个一个中断,期望一个一个落空。今年8月,她和先生再次去往河北,在保定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的指点下,向保定市档案馆寻求帮助。保定市档案馆的工作人员一边拿出足足两尺多高的档案文件供他们查阅,一边派出工作人员在电脑上输入关键词协助查询。厚重的档案资料,翻得人头晕眼花。突然,从工作人员口中蹦出的“刘迪刚”三个字,让刘婷婷猛地惊起:“你们刚刚提到了刘迪刚吗?那就是我爷爷的名字啊!”
“您爷爷不是叫贾练吗?”工作人员不解地问。“贾练是他曾经用过的名字之一,他们当年搞地下工作的人,为了隐蔽,经常用化名。”刘婷婷激动地将爷爷曾用过的4个名字一笔一画当场写出。
随着关键词一条条输入电脑,越来越多的线索浮出水面:本名刘吉年,曾用名刘迪刚、王焕章、贾练,河北省安国县人……档案馆最终确认,当年由毛主席签署的烈士证,就藏在档案馆内。
“真是老天有眼,可能是看我们太执着,爷爷的烈士证居然找到了。”当那尘封的档案袋被小心翼翼地启封,童年记忆中无比熟悉的笔迹映入眼帘,泪水瞬间模糊了刘婷婷的视线,手止不住地颤抖,连自己的名字都无法完整签下。缓了好一会儿,她才完成签领。
这张穿越了82载烽烟、承载着几代人期盼的烈士证,终于在抗战胜利纪念日前夕,重见天日。
“乘着抗战胜利80周年乐章归来”
8月20日,在平西情报联络站纪念馆——这座建立在当年情报站原址上的展览馆,举办了一场庄重的“隐蔽战线烈士证书捐赠仪式”。
“两代人几十年的寻找,今天终于圆满了。”捐赠仪式上,刘婷婷数度哽咽,“爷爷曾踏着硝烟远行,如今,他乘着抗战胜利80周年乐章归来。”
那张烈士证被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安放进展柜,与爷爷的照片、生平资料并列,无声地诉说着英雄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奶奶如果能看到这一天,该有多高兴啊……”刘婷婷含泪说。
“贾练烈士在海淀的土地上,留下了不朽的抗日足迹。”海淀区史志办党史研究室主任马坤表示,“他作为妙峰山交通站(后为平西情报联络站)站长,是统筹妙峰山交通线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之一。这条交通线的北线、中线基本都在海淀,特别是中线——从西直门到海淀(现在的中关村西区),到西北旺、温泉,再到北安河(现在的阳台山附近),经妙峰山通往平西抗日根据地,是当时至关重要的一条生命线,在烽火岁月里秘密运送了大量紧缺物资和革命人员,为坚持敌后抗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展柜前,鲜花簇拥,白菊静默,承载后辈无尽的哀思与敬意。一张手写纸条尤为醒目:“铭记——暗夜孤灯守信仰,无名背影护山河。今朝灯火万家日,不忘当年血与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