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倪恒虎
9月22日,2025大学生AI艺术季在海淀启幕,会上揭晓了荣誉作品名单。获奖作品充分彰显了青年创作者的独特视角与跨界实力,成为AI艺术创新成果的集中展示窗口,为艺术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注入青春智慧。高校嘉宾、合作企业代表共同为大学生创作者颁奖,助力青年AI艺术创作。
近1600件作品竞逐七大赛道
本届荣誉推选设置AI影像创作、AI歌曲创作、AI交互艺术三大主题单元,以及即梦AI动画创作、可灵AI科幻创作、生数ViduAI国风创作、AI科普创作四大特别单元,共吸引近1600件作品参选,覆盖160多所国内外顶尖高校,2000余名来自中国、美国、英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大学生参与其中。
记者从荣誉作品名单中看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林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北京城市学院等多所驻区高校学生的作品获奖。
获奖作品中,有别出心裁的剧情设计,如AI影像创作单元的《出埃及记》中,AI被迫重复出演连人类自己都不愿扮演的角色,当被困在永恒的“预设”里,它们开始出走,可是逃离了剧本它们究竟要走向何方?有反映校园生活的情感抒发,如AI歌曲创作单元的《得第一,很难吗?》;有灵感迸发的创意设计,如AI交互艺术单元的《缓存的永生》,基于千小时视频训练数据库,使回应既有逻辑性,又富含情感温度;有妙趣横生的科普作品,如AI科普创作特别单元的《我来自星辰》,以诗意语言讲述原子从恒星诞生、穿越宇宙、最终构成生命的旅程。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吕品晶说,AI在今天的青年艺术家手中,正在逐渐成为理解情感、感知场域甚至参与创作的合作伙伴,让人类情感和思想变得可视化、可触摸,也让我们重新思考什么是人机共生、美学表达。
为创作者提供专项辅导
2025大学生AI艺术季七大赛道的参赛要求中,均对AI应用作出了明确规定。即梦AI、可灵AI、生数ViduAI作为支持单位,为大学生从事AI创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大学生AI艺术季创新采用“业界+学界”双导师制,为入围作品的创作者提供专项辅导。生数Vidu板块导师石宇翔说,总体来说,现在大学生的AI作品越来越成熟,展现出了他们非凡的想象力和创意。大学生们利用AI工具把他们的能力边界拓展到以前可能一个团队才能完成的程度。
获奖作品《犬子》中含有大量动物戏份。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导演专业学生卢齐炜说,传统实拍需控制动物,难度大,且时间成本高。他在创作中,使用即梦AI创作,在调度动物上限制小,时间成本低,几天就能达到实拍一到两个月的效果。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胡智锋对大学生利用AI进行科普给予点赞。“大学生用AI进行科普,既可以保持科学知识逻辑的清晰度和丰富度,又可以用受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和艺术表达方式去呈现,是兼具科学含量和艺术含量的科普样式。用AI技术创作进行科普,大有前景。”
2025大学生AI艺术季终评评委顾亚奇已经是第二年担任评委。他说,非常惊喜地看到大学生在AI艺术创作中实现了各种奇思妙想,能看到当代大学生的创意思维、创新意识、创造潜能。未来,期待有大的突破,在视听语言、风格设计等方面进行更大的探索。